当前位置:
关于做好困难职工(农民工)帮扶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2021-12-01 09:29
来源: 访问量:
打印

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是党赋予工会的一项职责使命,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在“十四五”期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做好困难职工(含农民工)帮扶救助工作,对于维护职工队伍和谐稳定,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为切实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困难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探索建立困难职工帮扶长效机制,佛坪县总工会结合学党史主题教育,对辖区内7个镇(街道)、部分重点机关事业单位工会组织、部分重点企业及职工,采取深入基层、走访职工、抽样访谈,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围绕困难职工生产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及工会组织应采取的帮扶对策、建立完善帮扶体系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佛坪县总工会成立于1962年,现有工会组织172个,职工0.7632万人,工会会员0.7056万人。近年来,全县各级工会组织坚决贯彻上级总工会的决策部署,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努力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解困脱困之路,使广大困难职工逐步解困脱困,同步够格迈入小康。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系统建档以来,累计在档困难职工共183户,截止目前已全部完成解困脱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佛坪县自开展扶贫济困工作以来,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把扶贫济困工作,作为民心工程,使在档的困难职工全部实行了解困脱困,也为其他职工办了许多好事和实事,让职工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帮扶手段单一。在帮扶工作中,有些单位认识不到位,认为此项工作可有可无,使帮扶工作停留于“节日慰问型”阶段,不仅难以治本,也使帮扶工作失去应有的意义,出现工作力度不大,缺乏有效帮扶手段,制度落实不到位等现象,影响了帮扶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协调不到位,救助力量单薄。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是面向全县的一项社会工程,仅靠县总工会一家工作力量有限,需要加强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联系,建立起互相配合的有效机制。总工会作为帮扶救助工作的平台,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和协调不够,与社会其他组织开展的救助活动联系的不够,没有很好的将社会其它救助资源有效利用。

(三)服务不到位,救助范围有限。工会帮扶救助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困难职工(农民工)群体。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家庭实属困难,但不是工会会员,不属于工会帮扶救助对象,且一些基层工会组织进行实名制会员系统录入时,未达到应录尽录,造成工作盲区,使帮扶救助政策不能及时有效的服务于职工群众。

(四)监测不到位,长效机制缺乏。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造成职工困难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对于帮扶系统内已解困脱困的职工后续返贫预警监测还不够,对于其他职工因病、因灾、因学、因意外等因素致困的监管不到位,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使帮扶救助工作处于被动。

三、加强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周期长,所需资金多等特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各部门协同工作、需要法规完善配套。如何巩固前期在档困难职工家庭解困脱困工作成果,防止已脱困解困职工返困,如何做好因病、因灾、因学、因意外等因素致困职工的帮扶救助,针对职工生产生活困难原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进行高度重视和动态监管帮扶救助,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帮扶工作

要认识到困难职工群体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该高度重视,深刻领会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困难职工的关爱,将帮扶工作纳入到干部考核考评的主要内容。

(二)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要加强与政府及民政、医保等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联系,坚持工会与政府有关部门协商解决困难职工问题的长效工作机制。对于需要由政府解决的带有普遍性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一些涉及政策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工会与政府的联席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等推动解决。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群团推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工会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推动工会帮扶救助体系与政府社会救助体系的有效衔接。完善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联动,进一步筑牢解困脱困工作基础,形成源头解困、成果巩固、应急救助、常态预警、动态帮扶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和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转变思想观念,拓展服务范围

针对职工致困的复性性和多样性,完善工会内部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形成工作合力。面向全体居民,努力扩大扶贫帮困范围,根据职工流动性、分散性增加,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固定工向流动工转变,非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增加,以及农民大量进城务工等新形势,适时拓宽城镇帮扶领域和帮扶对象,尽可能把需要帮扶的对象都包容进来。既要面对有单位的职工,也要面对无单位或非正规单位的职工和居民;既要面对县城居民,也要面对一些长期进城务工并逐步定居的农民工,做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

(四)健全帮扶机制,配套政策体系

针对城镇职工致贫的各个环节和因素,建立健全一套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防困、治困、脱困机制。一是推动经济发展。发展是帮贫扶困的根本和关键。只有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了,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困难职工人口,实现帮扶目标;二是促进就业。很多困难职工致困的重要原因就是失业问题,根据困难职工帮扶系统统计,下岗失业家庭贫困率是30%,无业家庭贫困率是10%。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协调人社等相关部门制定就业优先战略,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衡量政府政绩的重要标准,深入实施再就业援助计划。建立完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职工安置等一条龙服务机制,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三是健全收入分配机制。要积极推行工会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进行工资集体协商,保障职工参与分配的权利。督促企业执行本地平均工资标准,困难企业确保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同时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物价水平,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完善职工互助互济机制,推行职工互助补充保险,扩大职工医疗互助活动范围,努力把包括广大进城务工人员、非正规就业者等纳入其中;五是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建立完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特别是在大病统筹、养老、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机制建设,及时为困难职工提供帮助和救济。

(五)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

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必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宣传,促使困难职工帮扶政策在困难职工群体中入脑入心,在全社会营造共同关心关爱困难职工的良好氛围。对于帮扶主体,主要是强化其帮扶意识,调动其参与帮扶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各方,高度重视并积极投身到帮扶济困事业中来。对于帮扶对象,要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与解决思想问题、与扶智扶志结合来,引导他们坚定信心,自强自立,自主创业和组织起来集体创业,争取早日摆脱困境。